以“新”提“质”,以“质”催“新”。
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,开辟新路径、塑造新优势,是北仑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必答题。 在新春第一会上,北仑提出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导向,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壮大新链群,围绕“431”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行动抢占新赛道,抢抓平台经济发展的窗口培育新业态,带动加快生成新质生产力。 3月29日,区内企业家齐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,同样亮出了抢抓机遇、大干快上的新想法、新目标。 为此仑传推出“追‘新’”系列报道,深入园区、企业,去探访,去发现,那些新的力量,新的机遇。
平均一支笔可比同品类笔多赚一美分!日前,由贝发耗时五年打造的“秒干中性笔”以超好的书写初体验,在贝发1500余款产品中脱颖而出,成为了企业新的“摇钱树”。
成立于1994年的贝发集团,原本只是北仑区一家仅有30人的作坊式制笔厂,30年的发展让企业积累了全球15亿用户、10万多家零售终端、1000多个核心客户及分销商和100多个线上线下渠道,产品足迹遍布北美、欧洲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,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。今年1-5月,贝发销售同比增长40%,利润同比增长100%。
那么,贝发是如何实现这一双增长的?
“我们通过做强做精‘一支笔’,做大做深‘一条链’,搭好建好‘一个平台’,从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”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邱智铭说。
走进贝发的产品展示厅,这支火爆市场的秒干中性笔被摆在了显眼位置。它看似普通,写起来却异常舒适,笔尖接触纸张的刹那,墨水急速与纸张完成了亲密结合。立即用手去擦,墨水已经变干,完全不用担心墨迹弄脏手或衣物。这一独特的书写体验,正是贝发科技创新的结晶之一。
“这是我们用时5年打造的爆品,突破性地解决了水油这两样天生不相容物质的均匀融合。”贝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英红说。
一支小小的中性笔背后,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,涉及塑料工艺、精微模具、精细化工、环保喷涂、柔性化生产等领域。
据了解,目前市场上用途最广的笔有两种,一种是圆珠笔,一种是中性笔。圆珠笔写起来十分顺滑,但墨水黏性大、容易积墨,不容易秒干;中性笔墨水黏度低、不容易积墨,但写起来却不如圆珠笔顺滑。
为了让这款新产品兼具两种笔的优点,研发团队持续进行技术攻关,每天泡在实验室中进行墨水调配测试,光材料测试就近千次。最终自主研发了一种化学微胶囊,实现了水和油的均匀稳定融合。
目前,贝发已突破了制笔的六道“瓶颈”:高档中性笔头的研制成功,解决了落珠顽症,完全替代了进口;特种油墨添加剂的诞生,告别了产品冒油和不出油的缺陷;用高分子弹性材料制作内塞,使产品质量更有保证;表面特种处理技术的运用,使产品更显得美丽大方。
除此之外,秒干中性笔在成本上也极具优势。因墨水稳定性高,同样的油墨,秒干笔用的油墨更少,生产成本更低。
“以往,制笔过程中一道工序的成本在0.8分到1.5分之间,因此,一支笔的人工装配成本在1角多。”孙英红说,通过大规模的数字化改革,企业将模具、注塑工艺、包装等工序都集中到了自动化设备,产品的人工成本也由1角多降到了1分多。而此次推出的秒干中性笔更突破了以往利润,据估算,平均每支秒干笔能够比生产的其他笔再多赚一美分。
这一利润表现不仅助力贝发实现了营收净利双增长的良好局面,更让其成为了行业中树立的新标杆。
然而,贝发并未止步于此。
“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,寻求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更大的突破。”邱智铭说。
早在2019年,贝发就开创性地在文具行业中创建了“科创、文创、云创”的文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,积极整合优质供应链资源,与3000多家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、生产制造、市场营销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,实现资源共享、抱团发展。
今年年初,贝发更是利用30年积累的品牌、渠道、客户、管理、财务及供应链能力,赋能文具、文创、礼品行业广大中小企业,开发了贝发全球供应链App,让产品及服务直接触达全球中小客户。
“我们计划3年内,在海外建立30个全球的品牌方和3000个品牌供应商,发展3万个中小B端客户,服务500万家终端、50亿人群。”邱智铭表示,今年,贝发将完成印尼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、泰国等八大东南亚国家品牌中心的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