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发集团

旗下品牌BRAND



公司动态

小笔尖上的大哉问

作者:人民日报海外版 浏览: 15637 时间:

201614日,在一次以“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、实现脱困发展”为主题的工作座谈会上,李克强总理指出,我们还不具备生产磨具钢的能力,包括圆珠笔头上的“圆珠”,目前仍需要进口。总理一席话,拨动着千万人的心弦。

 

 “嫦娥”飞天了,“蛟龙”下海了,高铁在全世界奔驰穿梭,但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中国,却为何连小小圆珠笔尖都无法自主生产?自此,“圆珠笔之问”成为拷问中国制造业水平的一道难题。

近日,中国笔头不锈钢技术取得突破,有望在未来两年完全替代进口。“圆珠笔之问”也迎来了破解的关口。

 

  

 

一粒钢珠绊住一个行业

 

日前,国内上市公司“太钢不锈”发布公告称,去年9月,该公司成功生产出第一批切削性好的不锈钢钢丝材料,经过近千次极限测试,证明以此为原料生产出的笔芯,可实现不同角度下连续书写800米不断线,且出水均匀度、笔尖耐磨性基本稳定,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。这意味着,中国笔头不锈钢技术取得突破,在未来两年有望完全替代进口。

 

中国作为年产圆珠笔约400亿支,拥有超过3000家制笔企业和20余万相关从业人口的制笔大国,一支小小的圆珠笔尖,原材料竟需依靠进口,这在一般人看来,有些匪夷所思。然而,这的确是长期存在的事实,也是中国制造的“痛点”之一。几十年来,圆珠笔上的那粒“钢珠”只能依赖从日本、德国进口,这造成中国制笔产业价格低、利润薄,生产一支笔只能赚不足一分钱的状况。说是“一粒钢珠绊住一个行业”并不为过。

 

中国为何造不出一粒小小的圆珠?这还要从圆珠笔尖的构造说起。据了解,圆珠笔头的制造过程十分精细,笔头关键部位尺寸精度要求为2微米,表面粗糙度要求为0.4微米,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,厚度仅有0.30.4毫米。因此,在加工时,既要进行精确切削,又要保证笔尖不能开裂,这不仅对不锈钢原材料性能提出极高要求,也十分考验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和“工匠精神”。

 

除了技术门槛较高,中国未能在“笔尖钢”上取得突破,还有自身历史因素。自1948年,中国第一支国产圆珠笔在上海丰华圆珠笔厂诞生以来,中国制笔行业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期。然而,中国制笔行业散弱小、创新能力较低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改变。长期以来,在巨大的内需和出口拉动下,中国制笔业虽然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上受到不少诟病,但依靠廉价策略,中国制笔企业仍能在市场上创造一定效益,创新动力的缺乏也导致圆珠笔尖自主生产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。

 

在中国制笔协会名誉副理事长陈三元看来,中国是当之无愧的制笔大国,但还不是制笔强国。“虽然中国制笔产业很早就形成了,但在2011年中国启动核心材料和设备自主研发项目以前,从易切削钢线材到墨水到加工设备都只能依靠进口。”陈三元说。

 

“经济账”该怎么算?

 

破解“笔尖钢”的技术难题,为中国制笔行业带来了发展契机。过去,由于在笔尖制造上受制于人,圆珠笔制造流程中的关键制造设备,都要从瑞士、德国、日本等国进口,中国制笔工业的利润因此受到压缩。据统计,中国制笔业每年用于采购这些设备的费用至少为2亿美元,每生产一支笔,只能赚到1毛钱人民币,利润空间极低。

 

为此,中国制笔企业贝发集团的董事长邱智铭表示:“精密制笔机械设备在国内是片空白,只能依赖于从瑞士进口。”而圆珠笔尖制造技术的突破无疑为中国制笔行业带来巨大红利,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,也有利于其增加国际竞争力。

 

然而,在中国成功造出“笔尖钢”,“圆珠笔之问”终于告一段落之际,另一个疑问又出现了,那就是破解圆珠笔尖制造技术,究竟值不值?

 

这源于有人算的一笔“经济账”:若以中国年产400亿支圆珠笔计算,中国进口“笔尖钢”所需外汇大约不到2000万美元,这还不及一架787-9客机价格的1/10。因此,对于产值不大、利润并不丰厚的制笔业而言,“以买代造”似乎才是明智的选择。

 

事实上,笔尖钢的制造难题长期未能解决,与这笔“经济账”密不可分。对于大型钢厂而言,似乎没有足够的经济动力来研发圆珠笔尖。“制笔是个体量很小的行业。对钢厂而言,圆珠笔尖这点利润微不足道,没有动力去搞研发生产,制笔企业也没有足够力量,因而依赖进口。”陈三元说。

 

而对于大多数制笔企业,笔尖制造工艺复杂,以一己之力破解数十道工序,非但需要花费时间精力,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。而依靠进口国外设备和原材料,虽然利润微薄,却可以依靠廉价策略占领部分市场,取得稳定发展。

 

从这个角度来看,国家及行业付出大量财力、人力来破解一个小小的笔尖技术,似乎有点得不偿失。圆珠笔尖上的这笔“经济账”究竟应该怎么算,成为一个待解的命题。

 

还有一笔“品牌账”

 

事实上,无论是“圆珠笔之问”,还是“这笔经济账值不值”,都是中国制造发展矛盾的一个缩影。

 

在中国造出圆珠笔尖的消息发布后不久,英国广播公司(BBC)网站就刊发了相关新闻,文中提到,中国可以向太空发射卫星,每年生产数千万部手机,还能建高铁,但却一直制造不出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。

 

近年来,中国制造一方面发力高端制造业,在高铁、核电、基础设施等领域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另一方面,在文具、鞋袜等日常生活领域,却一直没有摆脱“廉价低质”的刻板印象。

 

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,恐怕还在“经济账”的算法上。过去,核心技术的缺失并未影响中国“制造大国”的地位,相反,依靠低廉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,中国制造迅速打入国际市场,利润虽低,但出口量大,从现实层面来看,比耗费大量时间、物力攻克技术难题,更容易获得收益。

 

然而,短期的“经济账”算好了,长期的“品牌账”却未必算好。缺乏核心技术,中国往往在核心关节受制于人,身处产业链低端,虽然是制造业大国,中国制造却不可能真正成为行业引领者,更不可能成为著名品牌的创造者。如今,“中国制造”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情况,比如在手机领域,虽然中国手机出货量已经在世界名列前茅,但手机芯片却一直被高通等国际巨头所垄断,绝大多数手机品牌并不具备制造芯片的能力,这也成为长期困扰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的“芯”病。

 

从这个意义上看,一颗圆珠笔上的钢珠,虽然未必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,但对中国制造占领产业链高端,摆脱“低质工厂”的形象却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。在BBC的文章中,特别提到了圆珠笔尖技术的突破象征着中国对创新能力、高科技产业和精细制造上的侧重。而一名海外网友在网页上的评论则从细微处展现出一颗“钢珠”为中国制造的形象所带来的变化:“当我们不再视廉价为购买中国货的唯一动机的时候,中国制造就真的崛起了。”

 

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

http://paper.people.com.cn/rmrbhwb/html/2017-01/17/content_1744261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