贝发集团

旗下品牌BRAND



公司动态

平凡岗位演绎不平凡

作者:北仑新闻网 浏览: 14077 时间:

 本网记者 陆东旭 通讯员 沈芳芳 沈静萍

  “董师傅,生产线上又换下来一套设备,需要我们改装维修好。”走进贝发集团精工车间,一名工程师正在和同事查看刚换下来的模具。

  大家口中的董师傅名叫董财良。说起他可不简单,只要设备在董师傅的手中改造过,都能焕发新的光彩,创造更多价值。明年董师傅就要退休了,回顾这么多年的工作经历,他说:“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。”

  初出茅庐 挑起大梁

  1979年,22岁的董财良走出学校大门,来到宁波制笔总厂做起了机械装备的学徒。3年的学徒期,聪明好学的他仅用了2年就完成了。

  “刚进厂时,师傅的敬业精神感染了我,我自己也非常好学,不懂就问。有些产品加工过一次,就不一定会再有练习的机会,所以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。”董财良没有其他年轻人那般浮躁,学习期间他潜下心来钻研,有时候一干就是一整天。

  进厂后,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操作,晚上就找来一些专业的书籍自学,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得以迅速提高,还是学徒期的董财良已经能够完成老师傅才能胜任的活。

  当时董财良和师父一起负责冷锻机的制造,师父因意外工伤回家修养,留下董财良一人继续接下来的工作。“当时留给我们的图纸资料都是不全的,我只能凭着记忆继续下面的工作。”他说,3个月的时间里,他整天都在琢磨冷锻机的事,从机器的垂直度调整到误差控制,都需要花费很大精力。凭着一股子“钻劲”,董财良成功制作出了冷锻机。

  之后,初出茅庐的董财良就挑起了厂里的“大梁”。1983年,为了制造一出二的装配机,他多次到上海考察,凭借着自己记忆,硬是在桌子上趴了大半年的时间,用手中的笔和尺画出了精细的制作工程图。在那个没有电脑制图软件的年代,董良材被誉为一台“活电脑”。

  不惑之年 学习技能

  1999年,44岁的董财良来到贝发集团。虽说他已成为技术精湛的老师傅,但为了提高工作效率,仍旧保持着一颗学习的心。

  “以前手工要画半年的图纸现在只需要十来天就搞定了。”董财良指着自己学会的CAD制图软件自豪地说。来到贝发,董财良第一件事就是学习电脑制图软件,他说:“这对于年轻人可能很快就学会了,但对于像我这样从来没接触过电脑的人来说,还真是一个挑战。”

  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新的工作,董财良再次拿出了年轻时的拼劲。他白天上班,晚上还赶到江东学习CAD制图软件,每次上完课到家都很晚了,他都不忘在睡前温习一下学习的内容。虽然来回很不方便,但董财良没有落下一节课,培训老师打趣地说:“你是我教过年纪最大的学生了。”仅用了两个月时间,他就“学成归来”,把新技能用于工作之中。

  攻坚克难 寻求突破

  对技术的酷爱和不断钻研,激励着董财良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,他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攻坚克难上。

  一台进口的笔头机一直用的是进口原料,为了节省公司成本,董财良提出了用国产原料配进口笔头机的想法。说来容易做来难,由于机型和材料不配套,做出来的笔头每次就像竹子一样开裂。

  为了找出症结所在,他先是拿来放大镜观察钻头,并没发现原因。但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,董财良坚信是钻头的原因,后来在显微镜下观察后,发现是钻头的顶唇太宽而造成笔头开裂。随后,他用金刚砂轮在钻头上磨出两个韧角以减少顶部的压力。这项小小的改造为公司省下了不少成本,还打破了从国外进口原料的传统。

  走进贝发集团的精加工车间,“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”这几个字赫然印在玻璃墙上。董财良告诉记者,所有的精湛技艺都建立在把平凡的事做好之后才练成的。

本文来源于:北仑新闻网

http://blnews.cnnb.com.cn/system/2016/07/12/011426518.shtml